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中方谈国际月球科研站:2035年后,各国家、组织可分次到月球做科考

中新社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 李纯 李京泽)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就《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应询介绍了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相关情况。他说,中俄广泛欢迎国际同行参与,2035年以后,将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吴艳华指出,中俄基于各自的计划和规划联合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中国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设施建设。“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要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还要有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

“中俄也广泛欢迎国际同行参与。”吴艳华指出,2035年之前,要以上述任务为重点。2035年以后,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按照目前整体研制进展,在2025年前后,中国将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的相关工作,同时开展“嫦娥八号”的研制;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号”发射。整个探月四期,基本上要达到建设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标,同时也为后续与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础。“我们也就这些任务和国际同行在密切沟通协调,将一起合作开展相关探测。”

实际上,中国航天一直展现开放合作的姿态。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与19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签署46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积极推动外空全球治理;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表示,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要在外空领域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过去主要是载荷搭载,下一步要向任务筹划延伸。二是从单机产品合作向复杂系统联合研制升级。三是从单个典型场景应用向多领域综合应用拓展,使航天活动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也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许洪亮说。(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