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省两会期间 温州代表委员“头脑风暴”献智“创新之城”

“建议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制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省两会期间,温州代表团小组审议时,省人大代表诸建勇听到同组代表王进这番建言,很有共鸣,密密记下笔记。

“科技创新”是今年省两会上的高频词汇。诸建勇这次捎给省里的“温州声音”正是《关于支持温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建议》,他说:“不久前,温州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入列‘国家队’,让人倍感振奋。会后我还要找代表们继续探讨接下来怎么干。”

扩容创新“大版图”

温州崛起“创新之城”

2022年伊始,温州把新年第一个全市性会议主题锁定“人才和科技创新”,推出“人才新政40条”3.0版,释放“高水平建设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强烈信号。

就在省两会前夕,科技部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温州榜上有名。

一面是捷报频传,创新浙江版图上,“温州雁阵”不断扩容。另一面,在杭赴会的温州代表委员,对照着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科创”内容,热烈讨论起近年来家乡的创新蝶变:

96家创新平台陆续入选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名单,成功晋级为省级创新平台。国家自创区已落地创新型重大项目68个,瓯江实验室启动五大研究集群建设,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新入驻企业74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当前的温州,正锚定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奋力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推动“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创新态势加快形成。  

破解技术“卡脖子”

企业扬起“微笑曲线”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担当起创新发展主体,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问题。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才能精准有力地打开温州高质量发展大门。”担任浙江禾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的王进说。

他向共同与会的代表们出示了一组数据:2018年,2674万元;2019年,3118万元;2020年,3633万元……这是禾本科技每年在科研经费上投入,逐年递增。同时,这家企业斥资近1000万元打造安全实验室,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该实验室如今已挂牌鹿城区首批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

王进的分享,印证了科技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省政协委员王达武也用亲身经历“呼应”:他所经营的浙江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研发经费高达销售收入的17%。研发经费不断注入,促使光达电子从几年前的“高投入、低产出”低谷期迅速走出来,上扬“微笑曲线”,快步走向盈利,并在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

“再难不能难科研,再苦不能苦人才。”“追求高质量发展,就要大手笔投入人才和科技创新。”“要让‘人才新政40条’3.0版落地有声,帮企业留下人才,让温州真正成为创新型城市、人才创业的沃土……”省两会上,温州代表委员频频就此话题碰撞出火花。

跑出发展“新时速”

平台支撑“科创高地”

如今跻身“国家队”的温州,如何在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道上加快步伐?如何让打造“创业之都、创新之城、创富之市”的“十四五”壮志真正照进现实?温州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献智。

“2020年疫情期间,国科温州研究院团队在抗菌防病毒技术方面取得科研成果,我们希望尽快转化成商品,但当时多方联系都没找到合作企业,错过了为防疫做贡献的最佳时机。”省政协委员周云龙说,这番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温州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短板。他认为,温州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离不开“有眼光”的企业,提升前瞻力、加快人才集聚,“创新链+产业链”才能融出新动能。他呼吁,省级层面也出台更多支持高能级平台提质增效的政策,为平台运行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强保障,切实提升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和成果落地率。

周云龙期待的“三个率”,牵出诸建勇的“三个期盼”,分别是支持温州各地创建创新型市县、支持温州争取省级科研项目、支持温州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诸建勇说,“第三个期盼最为迫切”,希望省级层面把“激光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和储能”等领域纳入省创新联合体建设重点领域,进一步支持温州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布局生命健康领域创新平台,并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建设为省级临床研究中心,期待一揽子有力政策让温州“跑出”打造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科创高地的“新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