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塔山阻击战到底有多惊险

我们看,当时进攻的正面宽度大约10公里多点,就这么狭小的空间10多万人在进行厮杀,间隔每百米得多少人?如果间隔3米一个人就得4000人。国民党军的战法并没有错误,队形密集只是因为投入进攻的兵力多,这和后面要讲到的马其顿方阵是一个道理,用强有力的阵型,较厚的纵深来对一个点实施突破,突破成功后迅速展开构筑厚实的底部。如果每次进攻以连规模的兵力投入,在这种宽阔的地形上一样是活靶子,而且失去了突破能力,只有挨揍的份,每次都这样就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国民党军的战术错误并不在于密集队形,而在于在三个进攻方向都这么打,试问能有多少兵力供你这么打?这就导致了预备队不足,你一梯队、二梯队、三梯队轮番冲上去,辛辛苦苦打开了个口子,可预备队没了,被4纵一个反击不是被赶出来就是被吃掉。这个错误一直在后几天的战斗里重复出现。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点,就是国民党军的火炮、舰炮、空军并没有后世文学作品里描写说的那么多那么猛烈,这种打法本身就是在弥补远程火力的不足。反过来,如果两个方向牵制进攻,一个方向重点突破,在这个方向集结大量的预备队,效果绝对比三个方向一起来强多了。

 

article_img

前面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在于不搞夜战,给了4纵修补工事的时间。阙汉鶱以为11日他进攻时力量变强了,可人家一晚上没睡觉,都在那干活,工事已经都加固过了。明知道对手弱点在于其野战工事,还不组织一部分兵力分成数个组,轮流在夜间发动进攻,拼着不睡觉也不让你们加夜班。只肯打老爷战,不肯打苦力战,想打赢是不现实的。 不过11日国民党军虽然没能形成突破,4纵也一样伤亡惨重。只是接着,4纵得到了份大礼。 4,到了12日,塔山胜负最最关键的一天,最关键的一件事出现了。双方放假,休息一天,今天过节。 这个是后人认为的侯镜如是“匪谍”最重要的证据。只是有点牵强了,侯镜如虽是指挥官,其实并不能真正指挥除了他嫡系92军以外的部队,54军、62军、独立95师、暂62师打得还是比较卖力的。这时他只是脚踩两只船而已,“起义”的决心远未下定,一直到平津战役他都没下这个决心。这个主意是罗奇出的,侯镜如只是附和而已,要这样说“匪谍”嫌疑,那罗奇更大。

我猜测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要说54军阙汉鶱和62军林伟俦都没认识到共军一样伤亡惨重那也太不把他们当人看了,估计罗奇说了大话,我的独立95师有多厉害厉害云云,看独95师怎么拿下共军。然后罗奇就说独95师远道赶来要先休息一天,同时让连以上军官看看地形熟悉下情况。按说完全可以54军和62军继续进攻,95师边看边休息随时准备上,可罗奇既然说了大话,阙汉鶱和林伟俦自然好生不爽,要休息索性大家一起休息,他们也不打。估计他们都没听过“最后五分钟”理论,就算听过此刻也装忘记了。

 

article_img

就是因为12日没打,给了4纵喘息之机,趁机修复了工事,还在阵前埋了地雷,防御体系反而更牢固了。我一直认为,如果12日独立95师投入战斗,国民党军继续猛攻,4纵当天很可能顶不住。 侯镜如的主要问题就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11日晚他们开会定下的方案就是他授意他的参谋长张伯权做的,之前他就跟张伯权讲过:“按我们目前的情况,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维持几天。”张伯权弄出来的方案其实就一句话:集中兵力沿锦葫公路攻击前进。其实倒过来可以理解为:一旦战况不利,可以沿公路迅速撤退。

顺便说句闲话,这个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一直是“华北剿总”的部队,在华北战场甚是威风,聂荣臻部在该师手上吃过好几个亏,故有豪言:“从没丢过一挺机关枪。”

 

5,后面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了,最好的机会已经没了。接着的进攻一直是这个“赵子龙师”主攻,这个师也确实猛,特别是其军官个个敢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斗精神、战斗作风都特别强悍。可是战斗过程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冲锋--反击--冲锋--反击,国民党军始终不能走出预备队不足、无法及时跟进突破口这个怪圈。

可是就是这样,在14日,塔山的阵地易手还是多达9次,此时,国民党军的战车部队还没有到达呢。

程子华向林彪报告: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林彪沉吟半响才发出总攻锦州命令,并让刘亚楼告诉程子华:“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丢了塔山,先杀四条腿的,后杀两条腿的。”(四条腿的即指骑马的指挥官。)

如果有假设,12日独立95师投入战斗,那么李天佑做为预备队的1纵2个师当天就得投入塔山战斗,胜负颇为难料。而且西进兵团同时也积极行动的话,林彪就会在东西两线受到强大的压力,范汉杰再做拼死一搏,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锦州之战就说不清楚了;也许林彪能挺住,也许范汉杰能来个中心开花,配合两线进攻,打破包围。谁能说得清呢?

不过咱们不是来讨论如果有假设到底谁能赢的,只要看到国民党军失误多多就够了,这足以说明塔山阻击战是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属于“战而求胜”而非“先胜后战”,这就够了。打锦州风险太大,能打赢三分之一是运气、三分之一是国军太烂,三分之一靠塔山。辽沈战役锦州阶段绝不是包围歼灭战的好的教材,太容易误导人,以林彪的军事天才尚不能完全把握住战场局势,让后人去学这个战例会让人们以为包围歼灭很简单,造成眼高手低,会害人的。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