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记者李博洋报道】中美两国于5月12日宣布达成阶段性关税协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洲多位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协议不仅实现实质性关税削减,更标志着中国在战略博弈中取得关键进展。
关税调整与机制建设:中国获双重利好
西班牙经济学家、知华讲堂基金会理事会顾问佩德罗·巴拉甘(Pedro Barragán)分析称,美国宣布与中国达成的协议,带来了显著的关税调整:美国的关税从145%下降至30%,而中国的关税则从125%降至10%。这一调整对中国更加有利,因为中国的出口将受益于更大幅度的关税削减。此外,协议中还建立了一个常设对话协商机制,旨在解决未来的分歧。这一机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长期的谈判平台,能够在未来的谈判中有效地保护其经济利益。
巴拉甘指出,这项协议表明,特朗普政府推行的激进关税政策已超出了美国经济精英的容忍底线,后者担心这些政策可能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大冲击。尽管该协议为临时性协议,并将在90天后进行审查,但它对中国而言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不仅获得了大幅度的关税削减,还通过该协议建立了与美国之间的长期沟通渠道,从而增强了中国在未来谈判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展现多边领导力
西班牙经济学家、知华讲堂基金会执行副主席拉蒙·玛丽亚·卡尔杜奇(Ramón MªCalduch)认为,面对持续紧张的中美关系,中国保持了坚定而开放的对话姿态,体现了其作为负责任全球行为体对多边主义的承诺。
卡尔杜奇表示,美国此次谈判的核心议程仍围绕遏制中国、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但中国则通过推进“平衡合作”的战略叙事,成功掌控了谈判节奏,并赢得了其在全球秩序中影响力上升的隐性承认。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格局动荡、国际信任稀缺的背景下,中国的表现为自身赢得了更多国际理解与支持。
此外,卡尔杜奇强调,仅就美国被迫在平等基础上坐上谈判桌而言,已构成对中国的一种外交承认。这一象征性胜利强化了中国作为“坚定但愿意对话”的全球参与者形象,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与主动权。
中国如何将压力转化为优势
经济学家、知华讲堂基金会理事库尔特·格勒施(Kurt Grösch)表示,尽管此次日内瓦谈判被视为一项缓和局势的努力,但谈判的结果揭示了中国立场的稳固,以及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不稳定性。
格勒施认为,中国在此次谈判中明显获益。中国不仅成功设定了谈判的基调,还在面对美国突如其来的压力时,展现了战略上的冷静与从容。美国原本旨在遏制中国,但最终却接受了一个对话框架,该框架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在谈判中的重要地位。格勒施认为,仅仅是美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谈判,已足以构成中国的一项外交胜利。
中国谈判哲学的胜利
“中国人的谈判艺术深植于千年‘和合’文化。”知华讲堂基金会理事、律师安东尼奥·塞古拉(Antonio Segura)从文化视角解读称,中国人在达成协议时向来严谨认真。谈判是中华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门艺术,且这门艺术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一部分。在中国,没有人会以击垮对方为目标进行谈判,也不会认为“零和博弈”是理想的交易结果。“合作共赢”与“独立自主”的理念,任何与中国谈判者打交道的人都不应忽视。同样,无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基本常识,威胁从长远来看都不是建立谈判双方信任的有效方式——无论对方实力强弱。建立在羞辱和恐惧基础上的协议,只能是饮鸩止渴。
塞古拉认为,特朗普虽然在自己的文化圈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犯了一个错误:将自己的一套谈判方式视为普遍适用的“金科玉律”,并试图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复制这一成功经验。然而,这种以威胁和孤注一掷为特色的“商业扑克术”在中国并未奏效。塞古拉同样指出,针对中国的关税战早在日内瓦会谈之前就已显现缓和迹象,近日的谈判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点。最为关键的成果是,双方从关税威胁转向了真诚对话,这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协议中所建立的经贸磋商机制将有效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解决任何经济领域的冲突。这一机制的建立被视为日内瓦会谈的真正意义,它标志着双方在处理经贸关系时展现出的成熟与责任。
(编辑: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