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6月30日,第十一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论坛”在巴黎举办,多位中法政商学界重磅嘉宾聚焦“不确定时代:开放重塑增长”主题,就中欧战略合作新机遇分享了洞见。此外,法国多位商界嘉宾强调了中国以规模与创新“双优势”重塑国际经贸与科技互动模式的新局面。欧时分别采访了多位法国政商界“大咖”,分析中欧关系未来走向、“特朗普主义”对欧洲的影响、多边主义的未来、中法合作在生态与科技领域的潜力等议题。
魏德林:长久友谊克服短视冲突、共同走向新领域
“特朗普主义不会消亡,欧洲面临棘手选择”
谈到国际形势,法国前外交部长魏德林(Hubert Vedrine)曾如此描述——“没有永久持续的风暴,但我们身处剧烈动荡的海洋中”。那么,传统外交范式是否也不再适用了?欧洲的立场会如何变化?
在受访时,魏德林对此表示肯定,称对所有自二战以来将自身命运系于美国的国家来说,在安全、文化等层面都经历着巨大转变。对欧洲来说,这几乎是颠覆性的变革。对中国而言,也许没有那么剧烈,但同样不可能置身事外。
他表示,不仅如此,这是一场根本性的、长期的结构性变化:即使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期选举中失利(这可能性很高),“特朗普主义”也不会消亡。因此,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法国和中国、欧洲和中国在未来3年、5年、10年、15年里究竟能做什么。
魏德林认为,中国已经做好了和欧洲长期合作的准备;对欧洲人来说,他们必须在内部先达成共识:如何应对特朗普带来的压力,如何落地并重整方向。
因此,对欧洲人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时刻,其内部也存在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必须对来自中国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防范;而另一部分人认为,应继续推进合作战略。
在魏德林看来,2025年是关键的一年,它会告诉我们欧洲是否能够在“适度保护”和“负责任合作”之间找到智慧的折中策略,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复苏。因此,许多事情的走向将取决于欧洲和中国之间的选择。
对中欧谈判前景保持乐观:专业磋商
在谈到中欧目前的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外长参加的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谈判时,魏德林表示自己持乐观立场:目前欧洲被与特朗普政府的角力所震动,因此面向中国,也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对此中国也不得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防护态度,这就会导致一个危险的“保护主义螺旋”。
但他认为欧洲和中国总会寻得共识,自己对此“并不悲观”,并且信任即将到来的中欧谈判。相比之下,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谈判更困难一些,因为“我们甚至搞不清楚他们那边的运作逻辑”。相比之下,中欧谈判更像是一场“专业磋商”。
加强中法双边关系,促成欧洲共识
魏德林随后还提到,虽然“中国与法国长期培养的特殊友谊”并不能保证双方不发生摩擦和争议,但可以为问题提供新的对话平台,也带来更多基于历史理解和对未来的共同远景的交流机会,而不是仅盯着短期利益。
换言之,中法之间历史悠久、非常独特的友谊不仅在双边层面发挥关键作用,也有潜力促成一个更基于睿智判断的欧洲共识。
危机中的机会:中欧合作成主导方向
魏德林还指出了危机中可能存在的机会,例如,众所周知,特朗普讨厌多边制度。而法国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非常适合填补(美国影响力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在美国暂时退出的情况下,法中之间可以如何加强合作?”例如在环境大会(COPS)框架下的合作将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中法必须马上采取行动。
同样,当欧时问及特朗普接下来的访华行动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时,魏德林表示,美国今天仍然在全球扮演核心角色,但未来的结果取决于两个方面:欧洲如何总结经验、评估在面对特朗普时的应变余地;中国如何判断特朗普究竟是“轻微骚扰”还是“重大挑战”。
中欧能够保留多少合作与开放空间?
魏德林强调,作为法国人、欧洲人,他希望中欧合作趋势继续加强,并最终使中欧合作成为主导方向。
此外,魏德林表示,自己提出的最具体建议就是先深化中法在科学、生态层面的合作:在生态环保领域推动更严谨、更科学、也更现实的合作,并将同样思路拓展到所有能实现合作的领域。
他相信,如果中法能开展几项真正卓有成效的科学合作,整个欧洲体系都会随之跟进。
拉法兰:应赋予中法合作更深远战略意义
欧时采访了同样出席此次论坛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谈及近期的中法贸易磋商问题,拉法兰表示非常高兴中国政府同意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他透露,在上海时就收到中国总理的信息,希望双方就此事进行交流。据拉法兰了解,目前的讨论已接近达成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折中方案。
谈到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本周的欧洲之行,拉法兰表示,王毅是法国非常尊重和欣赏的中国政治人物,与法国历任外交部长——如法比尤斯、勒德里昂、科隆纳等也保持了良好关系。他认为,法国与王毅的双边对话有实现积极成果的高度潜力。
“不应被眼前事务左右”
在拉法兰看来,今天真正重要的,是以长远目光来看待中法关系。在这个困难的世界中,自然总是会存在一些误解和竞争,但双方在维护人民和平与繁荣方面却可以拥有共同利益。
我们应该拥有一个面向未来的合作愿景、友谊愿景与和平愿景。这正是中法两国人民可以共同为世界带来的贡献:一个基于平衡、和平、互惠与开放的愿景。正是这种共同愿景将帮助双方化解当下的诸多紧张局势。
设想面向2040年的合作愿景
因此,拉法兰强调,应当赋予中法合作更深远的意义和战略纵深,并提议设想一个更长远的合作目标,如面向2040年的合作愿景:到2040年,中法关系将走向何方?2040年,人们对多边主义的共同认知会是什么?对人工智能监管的共同看法将是什么?这些都是世界当前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他引用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说法:“当眼前之事吞噬了思想,人就会偏离方向。”
拉法兰呼吁,不能让今日挑战掩盖中法之间根深蒂固的友谊,不要被当下问题吞噬,双方应构建一个和平、均衡、拥有共同愿景的未来。
韦郎:合作有助于破除对美依赖
法国前卫生部长韦朗在接受欧时专访时探讨了中欧科技创新合作的特点与展望。
他表示,中法在创新理念上存在差异:法国更注重“预防原则”,而中国强调“先行创新”,对新技术采纳速度更快。但这些差异并非阻碍,而是促成双方对话与合作的理由。通过对话,可以找到合作路径和实际工作机制。如果中欧加强自身合作,则可以防止美国单方面“收购”和垄断创新成果。推动中欧互利共赢,让成果“源自自身”,对于欧洲的战略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韦朗还认为,如果欧洲人不再在所有重要的药品原材料方面都严重依赖中国,那么中法之间的信任关系反而可得到加强:疫情期间,欧洲严重依赖进口口罩、药品原材料,暴露卫生领域供应链脆弱的问题。因此,欧盟鼓励在欧洲本地生产“关键健康资源”。
与此同时,保持自由与独立,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一个自主且稳定的欧洲,反而能成为中国更可靠的合作伙伴。在保持基本战略自主权的前提下扩大技术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欧洲创新,中国制造”角色转变
当谈到未来10年的合作远景时,韦朗表示自己无法预估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因为甚至就在两年前,没人预料到中国今天在全球生物科技创新中占据这样的地位。
他表示,传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欧洲创新,中国制造”。如今,中国在癌症治疗等多个生物医药前沿研究领域已超越欧洲。当今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更新迭代飞快,国际格局极度不稳定,难以长期预测,重要的是抓住科技造福人类的希望。
中法健康产业联盟主席:中国是创新之国
中法健康产业联盟主席、法国私营养老市场排名第一的高利泽集团(COLISEE)中国区总经理杜立伟(Olivier Dessajan)介绍道,高利泽形成“依托中国、输入法国经验”的融合模式。99%的员工为中国人,目前运营方式和文化管理几乎完全本地化,更注重适应中国家庭不断变化的养老需求,与中国本土需求深入对接,不受国际政治波动影响。
他表示,集团专注创新医学领域,包括预防、精准、长寿相关的健康科技。他表示,中国是创新之国,在研发、创新制药等健康领域投资巨大,“不去中国简直就是犯错”。
高立泽强调了中国作为“创新热土”的角色全面跃升:就像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健康行业也要以此为借鉴,与中国共同创新、共同思考,跟中国一起找到解决方案。不断发展和提供更好的服务。长远看,中法共享的研发、技术、人力培训是推动健康领域合作的核心力量。
LVMH: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带来新契机
当与欧时谈到LVMH集团近日在上海亮相的“路易号”大船时,路威酩轩集团秘书长马克-安托万·雅梅表示,他们希望借此给予消费者信心。LVMH已深入中国市场三十余年,在品牌、文化、销售、管理上与中国建立了深厚关系。如Tiffany参与上海马拉松奖品定制,将品牌植入大众文化场景中。他希望今后继续举办更多与艺术家、文化遗产(如卢瓦尔城堡)等项目的合作。
未来的发展既面临新型挑战(本地监管、知识产权、标准差异),也充满合作机遇(数字化、文化软实力)。法国在华企业需要智慧处理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监管及消费者偏好,协调文化外交、提升软实力,如在艺术、旅游等方面叙述法国文化故事。
在不确定环境下,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中法之间的政治引导、企业协同与文化交流。例如,正如此前VivaTech博览会所展示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双方带来前所未有的合作契机。
(编辑:法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