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国

学者:“汉字”是德国学生学汉语的最大挑战

【欧洲时报记者张乔楠采访报道】11月28日,在欧洲德语区本土汉语教师专项培训上,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的沈孟坤雅博士(Dr.Cornelia Schindelin)带来讲座——《汉字教学的不同方面:检查对外汉字教学的六个挑战》。网络参会的汉语教师反馈热烈。会后,本报记者就汉字教学的问题采访了沈孟坤雅博士。她目前就职于哥廷根大学。

德语汉语教育领域里,有专家长时以来忧虑于这个现象:牵涉汉字的技能,即阅读及写作,大部分学员学习几年汉语后,这两个技能还是远远落后于口语表达能力。对此,沈孟坤雅博士表示,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所指是哪种学校,是中学还是大学,大学是中文系还是公共汉语课程,它们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从内容到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汉语在中学往往是第三外语,或者学术上所讲的“晚期开始的外语”,学生往往只有三四年时间学习汉语,每周最多4个课时即两节90分钟的课。总的来说,短时间内、学习密度分散的情况下,要完成很多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沈孟坤雅博士补充说:“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家讲究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也多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如果希望学生在学习三年后掌握一定的交际能力,教学就很可能会侧重于口头交际而不是书面写作。虽然现在有机会在高中毕业考试(Abitur)中选择汉语作为笔试科目,但我们只推荐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有比较好的汉语口头交际能力,我们就比较满意了。”

“汉字与其他的文字不一样,字量很大,要学习两千多个汉语单词才能看得懂一篇报纸文章。但看懂报纸文章可能不是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自己写文章可能也不包括在他们的目的中。其实在我们母语里也是一个道理,口头交际能力强,不一定意味着我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也很强。”她把写作比喻成教学中的“孤儿”--“一个不受重视的孩子”。“中学毕业生在母语写作上可以达到一定水平,但研究表明,很难将这种母语上的技能转化到外语的写作上。”她强调:“写作的锻炼,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包括在词汇上,在表达方式上,在说明顺序上……这是一个放慢的技能培养过程。很多老师太着急了,不懂得放慢。如果我们慢慢照顾这个孩子,它可以长成一个漂亮的孩子,这需要时间和功夫。如果写作不是目标,我们不去投资,它也不会有所发展。”

有教师反馈,汉字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但欧洲学生似乎没有这个习惯,不认为应该长时间练习。沈孟坤雅博士肯定了这种说法:“汉语在德国通常是选修课程,主动学习汉语的人往往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了各种知识‘飞进脑袋’,但是汉语特别是汉字学习恰恰不是这样。所以欧洲学生学汉字,的确需要培养长时间练习的习惯。”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打个比方,学习一种乐器,或者学踢足球,通常他们能够理解反复练习对于练乐器或学踢球的重要性。老师有意识地提醒他们,应该能改变他们的固有观念。”

对于德国学生来说,事实上,汉字就是最大的挑战。沈孟坤雅博士认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声调和发音问题可以在两三年内解决,有的学生天赋高,第一年就能很好地掌握。但是汉字多,阅读练习少,写作练习更少,这些事实导致了汉字成为德国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挑战。“相比之下,语法比较简单,而词汇学习,不管在哪一门语言,都是终身任务。”

汉语研究包罗万象,为什么沈孟坤雅博士选择了汉字研究?沈孟坤雅博士表示,最吸引她的是汉字中的形声字声旁。“我自己学习汉语时,发现很多汉字的声旁,都有一样的部件,跟发音也有关系,比如‘跑’、‘泡’、‘饱’、‘包’等等。这种现象在现有的字汇中有多少?能不能好好利用?这些问题引发我的兴趣。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样的声旁比我想象的多得多。当然也有特殊的,比如”请“和”猜“,一样的部件却有不一样的发音。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很有意思。”

(编辑:李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