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国

德国开启长期海外驻军计划

近日,一支由20人组成的德国联邦国防军先遣队,在联邦国防军陆军总监迈斯的率领下,搭乘一架A400M军用运输机,飞抵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机场。这标志着德国正式启动二战后首次海外长期驻军计划,当即引起广泛关注。

驻军进程“步步为营”

中国军网报道,2023年12月,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访问立陶宛,与立陶宛国防部长阿努绍斯卡斯签署一份驻军协议。根据协议,2025年起,约5000名德国国防军组成的1个旅级单位将组建完毕,并长驻立陶宛两个主要城市维尔纽斯和考纳斯附近的鲁德宁凯和鲁克拉。该旅为重型战斗旅,其“前方初步指挥部”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运行,并在年底前发展成约150人规模的“先期部署小组”。该旅下辖第122装甲步兵营、第203坦克营和1个多国混编营,预计2027年底具备全面作战能力。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卫本土”。进入后冷战时代,统一后的德国虽逐步参与海外军事行动,但均嵌入北约和欧盟等多边国际组织框架,在集体安全机制内有限度地配合盟友行动。可以说,这项长期驻军计划,是德国近年来借势谋局、潜心经营的结果。其发端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随后的2016年,北约华沙峰会着意强化在东翼的军事部署,决定在波罗的海3国和波兰各部署1个多国战斗群。作为传统陆军强国,德国担任驻立陶宛战斗群的“框架国”。这支由德国主导的多国部队,共约1600人,其中德国联邦国防军约占一半,每年轮换两次。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决定将多国战斗群规模从营级扩大到旅级,并采用新的运作架构。在此背景下,德国着手向立陶宛增派2个坦克营共约650人,并在鲁克拉设立1个前沿指挥所,以便德国联邦国防军能迅速调度到立陶宛进行演习,或在出现威胁时以最快速度前出应对,甚至在某些特定状况下常驻立陶宛。2023年7月的北约维尔纽斯峰会决定,继续增加前沿部队数量并优化其结构。峰会期间,约1000名德国官兵以及约300辆装甲车快速部署至立陶宛,进行了德国该年度在立陶宛的第3次演习。5个月后,德国和立陶宛签署长期驻军协议。

战略转型渐次推进

评论人士认为,德国政府作出长期协防立陶宛的承诺,是在北约框架内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与其在“时代转折”形势总体判断下的战略转型息息相关。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战败国,二战后的德国长期秉持“军事克制”理念,对动用武力十分谨慎。近年来,随着国际及欧洲地区安全形势不断变化,德国政界的主流观念发生转变,已不再争论是否使用武力,而是在讨论如何使用武力,国防政策急剧调整。俄乌冲突爆发伊始,德国总理朔尔茨高调发表题为“时代转折”的公开讲话,德国随即从资金预算、装备研发、对外合作等方面发力,大举重整军备。2023年6月,德国政府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在欧洲防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重要作用。

一番先期“预热”后,4月4日,即北约成立75周年纪念日之际,皮斯托里乌斯宣称,德国正式启动冷战以来最全面的军事改革,并提出重启2011年中止的义务兵役制。皮斯托里乌斯将德国联邦国防军长驻立陶宛,视为本轮军事改革中极为重要的项目。他指出:“有了这个作战旅,我们将在北约东翼承担起北约联盟内的领导责任。”为推进这一驻军计划,德国国防部将为该旅下属的第203坦克营配备先进的“豹-2A7V”主战坦克。

后续影响广泛深远

德国在立陶宛的驻军由临时轮换变为长期驻扎,源于美国战略东移留出的北约欧洲防务空缺和欧洲及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变化。德国此举旨在展现自身军事实力及其新的国家战略定位。这也预示着德国在欧洲政治和安全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并将广泛影响地区安全架构。

德国开启长期海外驻军计划,体现出德国军事力量转为“外向进取”的明确取向和趋势。皮斯托里乌斯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指出,驻立陶宛的德国联邦国防军将效仿美国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的驻军模式。立陶宛有280万人口,军队约1.5万人,在俄乌冲突延续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急于为自身上一道“再保险”。经过多轮磋商,立陶宛基本接受了德国提出的模式。立陶宛承诺,将尽快建成和负担常驻部队所需的营房、仓库、训练场等军事设施,并与德国共建随军家属所需的学校、医疗等基础设施。可以预计,德国未来很可能参考这种模式,在欧洲乃至全球热点地区进行更多军事介入甚至驻留。

从长远看,德军拓展海外行动范围,不利于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将给德国和地区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有专家估计,德国每月维持1个战斗旅的花费为2500万至3000万欧元。朔尔茨政府改变该国此前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一味追随美国采取更具对抗性乃至攻击性的国防战略,势必加剧欧洲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和危险程度,其自身也将面临反噬效应的冲击。

(编辑:申忻)